关注我们

规划那些事儿:未来的城市活力在哪里?15分钟生活圈,做点小生意

匠大匠大 知识星球 2021-12-02 5089 0

小编:城市里的人群越来越“互联网化”,城市的线下空间在不断的“智慧化”,未来随着城市结构的变化,城市中的“活力”空间也会变的有所不同。


规划那些事儿:未来的城市活力在哪里?15分钟生活圈,做点小生意
龙瀛,新兴技术对未来人与城市空间的重塑
来自:“社区2050” 国际论坛——以城市科技展望社区未来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FT4y1d7oT?p=4


人工智能、自动化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,与人、空间发生作用,产生更多的服务与更多的生活场景(上图所示)。

目前随着“后疫情”时代的发展,线下的“城市活力”受到了极大的影响,线下的各类连锁店,包括依托“教育培训”行业而诞生的产业链,都纷纷关闭,很多商业综合体出现了大量的空置。城市的活力急需得到复苏。

近期贝壳研究院发布“2021中国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”,在“15分钟生活圈”理念下,提出“分钟城”的概念,强调因地制宜,希望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水平、居民需求等,进行“邻近大爆炸”,即以家为中心,在适合城市的步行时长范围内,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一切之需,例如家庭、商店、娱乐、教育和医疗等。

同时,“分钟城”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美好居住生活的可获得感, 研究“人”的生活状态及由此引起的生活圈互动需求,努力完善需求满足。用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解读:服务可达度指标,业态丰富度指标,环境品质度指标。以下是量化得出的排行榜:

60城“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”


规划那些事儿:未来的城市活力在哪里?15分钟生活圈,做点小生意

点击下载:2021中国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研究PDF

城市未来的活力在哪里,当各种要素让人们的通勤时间缩短,就近就业,在步行范围内,会出现一种新的“城市活力空间”。

在这种空间里,所有被互联网取代的业态,已全都进化为线上,于此同时,受距离影响敏感的业态重新发生,重新焕发活力。有个词叫做“附近的消失”:

“最近无聊看了很多奇怪的视频,无意刷到了《十三邀》采访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的这一期,里面提出了一个叫做“附近”的概念——代表自己的身边。

记得小时候每次都会提醒隔壁的奶奶水烧开了,有什么事情也会首先想到找身边人帮忙,大家心照不宣的享受互相帮忙的状态,但现在这样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,大家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变得很遥远,网络技术发达,我们也不被拘束于物理的距离,反而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,走进他们的世界,“附近”这个概念也许也正在渐渐的消失,确实,大家变得更加独立,城市更加干净了,文化也更加的多元化,但还是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;渴望亲近,但只能孤独。”——来自:不想让“附近”消失

所以,如何能够不让这个“附近”消失?如果满足这么几个条件:

1、互联网让我们重新定义了距离;
2、居住就业能够就近解决;
3、大量来自“附近”的服务需求、产业模式涌现;
4、城市存量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;
5、人们开始回归对“附近”的渴望。

那么未来的“活力空间”,会不会就在那15分钟生活圈里,为邻里服务,做点“小生意”。可能旧时的小店又会以另外一种形态重新出现,并变为新一代的儿时记忆。

所以15分钟生活圈其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,并非是规划人要拿这个概念做些什么噱头,而是这里面真的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东西。

近期,《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·上海倡议》发布:

我们对社区的总体认识:社区作为体现人民城市根本属性的基本单元,是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以市民步行15分钟的范围来组织生产生活空间,强调与市民日常生活规律相衔接,实现空间与人的活动相对接,有效分配公共资源,发挥服务效率,激发后疫情时代新的低碳生活方式。

我们的行动目标:着力通过“三个转型”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型,回应新时代全体市民的诉求和期盼。以多元协作的社区治理转型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。以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,通过新技术赋能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创新。

我们的行动愿景:以全体市民的获得感为最高衡量标准,实现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学、宜养”的愿景。

点击查看详情:《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·上海倡议》

所以回归社区,职住均衡,功能混合,有新的业态、有新的智慧化空间,再加上人工智能的交通连接,做做小生意,给社区贡献一份活力,有画面感了。

欢迎加入知识星球,一起交流讨论:https://t.zsxq.com/fqzJUBI

规划那些事儿:未来的城市活力在哪里?15分钟生活圈,做点小生意

本站文章版权为国匠城所有,转载请联系邮箱:admin@caup.net。

喜欢15评论已闭